|
丽江动态 | 丽江地图 | 丽江攻略 | 丽江黄页 | 丽江相册 | 丽江影像 | 丽江旅行社 | 世界奇石 | 招商引资 | 丽江名片 | 问丽江 | 公众监督 |
![]() |
|
|
|
徒步丽江茶马道
网上有言:中国的大西南,有着一条可同“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马古道”。专家认为,“茶马古道”的商路网络比“丝绸之路”更为繁密,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千百年来,绵延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是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源远流长。古时的西藏,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多食肉、奶,而鲜有蔬菜,维生素丰富的茶叶成为高原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宋时,滇、藏、川的茶马互市频繁,明清茶马互市内容则更加丰富,进藏的多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出藏的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仅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6年),滇茶销藏就达3 万多担,骡马成交上万匹。从云南、四川至西藏,往来商人的脚印、马帮的蹄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踩出了这条翻越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涉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尔后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至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
两年前,一次与一位老家在玉龙县龙蟠乡的同事的闲聊,让我对丽江的茶马古道着了迷:崎岖的林荫山道上,驮马身影斑驳,叮当的铃声、粗重的喘息,夹杂着马锅头的喝斥,偶尔一曲放纵的野调俚曲,或是算得上悠扬的笛声,从远而近迷漫了我的五脏六腑。一定要走一次“正宗”的茶马道的念头,便深驻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半年前的一天,开车送领导去机场,车上谈到丽江的旅游,我的徒步茶马道的想法,竟然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有领导重视,这事就好办多了。此后的日子里,徒步茶马道便提上了几个爱好户外运动的同事们的议事日程,准备工作也就着手进行了,活动由领导号召,具体组织工作本人也就责无旁贷了。一边是招兵买马壮大队伍,一边是选定路线安排行程。此事一经提出,响应者众,出乎当初的意料,以至于一度要精简人员,可是临到要出发的三四天前,由于种种原因要求退出的也是纷纷,其中不乏对鞍马劳顿心存恐惧者。上司及时作出指示:一是自愿原则,对中途退出者不勉强;二是说明厉害,队伍要作适当控制,不能盲目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中坚铁杆力量;三是此次活动纯属个人行为,责任自负,体质不适宜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确定了六位。确定人员的同时,选定路线安排行程的工作也可算是有条不紊,并有两个意外之惊喜,其一,另一位龙蟠乡的同事闲聊茶马道时说道:“二十多年前,我经常走,其中大部份路段还是石板铺就的,想来不可能受到破坏”;其二,在单位档案室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丽江范围的一整套详细的军用地图,其上地名、道路标注详尽并十分精确,作向导之用,足也。由此确定了简单明了的路线行程:早上从丽江城出发,乘车到指云寺(见后边详介),沿茶马道徒步翻越莫古山(秣度山),下到金沙江边的铺子村,徒步行程估计有18公里左右,费时大约5小时,迷路或其他意外在如此简单的行程中可以不考虑。
经过算得上是“精心”的准备,公元2006年1月14日,一个十分艳阳的周末,一行六人披挂整齐,在单位大院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出发仪式后,由一同事开车送我们到位于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区玉龙县拉市海(水面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湖泊)边的指云寺。网上介绍:指云寺位于丽江古城西18公里的拉市秣度山(莫古山)中,三面环山,峰峦迤俪凝翠,一面东向敞开。潋潋碧透的高原湖泊“拉市海”,槽船游弋,水鸟舒翅,波光闪烁,清气袭人。东北天际玉龙雪山一览无余,晶莹剔透。寺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8),光绪六年(1880)重修。为丽江五大喇嘛寺首刹,庙宇丛林,文峰寺等亦属其子孙。相传建寺的时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址,恰巧西藏的一位高僧经过丽江,遂请高僧指点,高僧巡视四方,举起手中的禅杖指着西边的一片彩云,于是,就在那片彩云之下建起了宝刹,所以名为指云寺。指云寺,指点云彩的寺名,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让人去追根究底。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深藏在山谷里雄奇壮观的指云寺让我们很是耽搁了一些时间,我是第N次重游了,可其它同事基本还是第一次,耐着性子等了一会不见出来,终于还是做了些说服工作。指出:此后的行程更重要,更艰巨,不能本末倒置。三三两两集合到寺庙山门前,合了个影,向寺僧问明道路,即向寺的后山进发。后山即秣度山(莫古山)是也!山上大都是松林,不很密也绝不稀疏,不少纵横的小路通向林子深处,让几个人犯了难,上司抬手一指 “目标,前边山梁上莫古村(龙蟠的同事曾经说过,经过莫古村,就能找到石板铺的古道),不要为复杂的小道迷惑”,从地图上看应该是有古道上山的,许是马帮消亡的缘故,一时间难觅踪迹,只好认定方向后,沿一条大致向上的小道前行。几个人也作了简单的分工,一位年轻力强的同事负责探路,我负责殿后,行襄不多,大家轮流着背。开始时山坡还算平缓,杂树灌木不多,无路也能走,越往上林越密,杂树灌木也多起来了。正左右为难,探路的同事发现了一条山道,看样子,原来是比较宽的路,不规则但也足有两米了,近期走过的痕迹却很窄,应该是正道了。到了一个小山梁上,道路却拐向左侧的密林深处,与我们的目标方向不一致了,大家在山头上稍事休息,吃了些东西,交换了一下意见,一致同意横穿山谷。
开始时还不算难走,渐渐地,山越来越陡峻,林间村民打柴捕兽走出来的毛毛路也消失在脚下了,厚厚的松叶滑不溜丢。一个外省的小同事准备工作没做好,穿了皮鞋,更是苦不堪言,真正的是一步三滑,举步维艰,好不容易才下到林木茂盛、杂草丛生的谷底。抬头一看,对面的山更陡,有些让人泄气了,提议横穿山谷的同事没少挨批,一脸委屈。事已至此,抱怨是没有用的,皱皱眉头,咬咬牙,领导说了声“上”,也只好重整旗鼓奋勇向前。本人是农民出生,这些困难倒不在话下,其它几位也不含糊,就是苦了穿皮鞋的那位外省同事。连忙给他找了根棍子拄着,可也很不顶事,只好拉的拉、推的推,就差肩扛背驮了,好在他也十分坚强,尽管还有脚上的鸡眼为难也不吭不哼,双手双脚着地地爬也不嫌难堪。短短不到200米的野山坡,费了差不多20分钟时间,终于还是让我们爬上了山脊。山脊上先上来的两个同事正四处寻路,我也可以停下来观赏风景,拍几张照片。站在山脊上,透过密林,回头看到脚下波光鳞鳞的拉市海,水鸟的喧闹似乎可闻,渔舟其上似乎可辨。不一会,探路的同事寻到了一个采药的老人家,老人家十分热情,把我们带出了密林找到了大路,并给我们指示了前方的道路,指出了走错路的原因。原来,我们横穿山谷绝对是自找苦吃,自作自受,相当于自残。我连忙走上去递了一支烟,十分真切地感谢了老人家。顺着老人家指示的道路,又越过一个山头,临近中午里时,前边毫无悬念地豁然开朗,数垅菜园、大片山地、几户人家、还有袅袅炊烟映入眼帘,这就是传说中的莫古村了。走近一些,村口拴着两口猪,有个同事们说:“这是守村子的猪,大家对它应该礼敬有加”,看架势俨然就是守护村子的,弄得人一愣一愣。穿过小村庄时,一条狗缠上了我,追着我狂叫,大伙取笑说:“谁让你象丐帮四袋弟子”。
走过了小村子,沿着山村小路走过一片山地,进入了一片松林,大家感到有点饿了,累意也逐渐萌生。一同事在林间路旁坐了下来,大家也就停止了前进,围坐在树林中,拿出吃的喝的,边吃喝边休息了20分钟左右,大家又向着另一条山梁进发。到了山梁上,一条较宽的山路横在面前,路上还有车轮的痕迹,这应该是远处山梁上的另一个莫古村与外界连接的通道了,路的另一侧是一大片用篱笆围起来的山地。继续往前的路却没了踪影,又让人犯了难,横向的路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许是绘制地图时这条道还没形成。几个人分头在山上乱窜了一会无果,吃够了自以为是的苦头。
还好,正在为难的时候,几个老乡赶着山羊走了过来,一问,好简单、好简单哟,那条传说中的茶马古道就在附近,脚下的这一段被开辟成了农田,所以找不着。按照老乡的指示,我们穿过农田,在灌木丛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杂草丛生的石板路,经过一番考证,确定就是传说中的茶马道了。一阵欢呼过后,终于走上了“正道”,这之前的盲目穿越耗去了我们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条山路,尽管经历了数十年的雨水山洪冲刷和人们的淡忘,规模还是依稀可辨。路宽基本上有五尺左右(怪不得茶马道又称着“五尺道”了),路面用较平整的不规则石块铺砌,路的外缘立有石块,许是为了挡水,防止雨水冲坏路基。弯弯曲曲的古道,蜿蜒在林间,伸向远方。站在古道上远眺,峰峦 |
![]() |
国家备案:滇ICP备09008253号 云南备案:53070203402001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