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习煜华】略论纳西族对藏族和白族的亲和观念

作者:纳西文化旅游网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5-26    访问量:208


20世纪50年代以前,纳西族重视祭天仪式。每年正月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祭天仪式,祭天实际是祭祀纳西族的祖先,他们把祭天看成是检验纳西族的标准,祭天者则是纳西族人,反之不是。祭天时念通的重要经籍是《创世纪》,记述了纳西先民繁衍生息的艰辛过程。其中有一段关于三兄弟变成藏族、纳西族、白族的传说:

人类惨遭洪水灾难,世上只剩下崇忍利恩,崇忍利恩先求教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之卢神,问他怎样才能繁衍人类?卢神叫他他去天上娶妻。他遵照卢神的意思,到天上去寻找天女,走到天地交界处,遇到了也下来寻偶的天女衬恒褒白,于是崇忍利恩藏在白鹤的翅膀下,随白鹤飞到了天上。他向衬恒褒白的父母求婚,请天女的父母把衬恒褒白嫁给他。天父孜劳阿普要先考验一下崇忍利恩,他叫崇忍利恩在一天之内砍掉99片森林,又要在一天之内烧掉99 片森林,要在一天之内撒完99 片土地的种子,在一天之内捡回所有的种子……崇忍利恩圆满完成孜劳阿普所出的难题以后,孜劳阿普才同意让女儿跟着崇忍利恩去到凡间开创生活。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37.jpg

崇忍利恩娶来衬恒褒白做妻子。过了三年没有生下儿女,派狗和蝙蝠到天上祈求天父母赐子生儿育女的福分。天父母叫他们祭天(实际是祭天父母,也就是村恒褒白的父母,即人类的祖先),他们遵从天神的旨意祭天以后,生下了三个儿子。过了三年,三个儿子却不会说话,又派狗和蝙蝠再次上天祈求天父母赐福。之后,三个儿子开口说话了。他们来到蔓菁地里,见马在吃蔓菁。大儿子说:“达尼余麻刹。”(藏语)二儿子说:“饶尼阿肯开。”(纳西语)三儿子说:“满尼主故尤。”(白语)以上三句话的意思都是:“马在吃蔓菁”。一母生下的三个儿子讲出了三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大哥藏族居住在北面的拉萨,三儿子白族居住到南面的日饶满,只有二儿子居住在中间,并按先祖的规矩,每年举行祭天仪式祭祀三个儿子共同的祖先。

这个神话概括了纳西族与北边、南边两个相邻民族之间的关系,把藏族、白族和纳西族看成是源于同一母体的三个兄弟。虽然三个民族在语言、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分析多种格局的文化差异时,强调了三个民族的统一性和相互依赖性,把民族间的异同纳入“三”的结构中,表现出纳西族对相邻民族采取的友好态度及亲和观念。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41.jpg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中的“三”


纳西族非常重视“三”的作用,以“三”表示力量、生机、完满、全面等多种意义。在有同态关系的一对矛盾之上,加进一个调节矛盾的转换中心,组成“三”的结构,形成稳定、完整而有活力的状态。因为重视“三”的构成,便创造出三个民族为三兄弟的神话。神话中到处是纵横交错的“三”,它是根据三个民族之不同的地理分布位置、生产方式、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等现象构造出来的故事。

从“三”组成的地理位置看,三个民族相依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之中,山脉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著名的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发源于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流经纳西族主要居住区丽江和白族主要居住区鹤庆、剑川、大理等地,分别向东和南流去。藏族在海拔最高的北面,纳西族在居中的位置,白族在海拔较低的南面,三个民族居住区域呈高、中、低状态。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采用的生产方式也不相同,居住在海拔较高处的藏族主要采用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豢养犏牛、牦牛和马,也种植高寒作物,如青稞、燕麦等;处于中间地段的纳西族采用农耕和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主要从事农耕,也养黄牛和马;居住在海拔较低处的白族则主要采用农耕的生产方式,种植水稻,也养水牛、马和猪。

三种生产方式之间的共性由传说中的“马吃蔓菁” 加以表现。而马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居住在崇山峻岭中或坝区的人,生活离不开马匹,马是农耕和畜牧都适于豢养的牲畜。蔓菁是不同海拔地区都可以种植的块根植物,既可当饲料喂牲畜,又可供人们食用,还能储藏到冬天作为干粮。马和蔓菁都适合于在不同海拔的地方饲养和种植。

从历史沿革和政治军事方面看,纳西族居住地在汉朝时称为定笮县,属越嶲郡。唐朝时,吐蕃曾控制纳西族地区,在丽江境内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以此牵制南诏。纳西族曾建立越析政权,后来被南诏所吞并,此后,白族政权推翻了南诏建立了大理国,纳西族仍属于大理国统治。三个民族的政权在唐朝或以后的一段时间发生军事接触的时候,纳西族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虽没有力量与其他民族相抗衡,却采取灵活的外交或军事策略,自立于数个民族之中求得发展,历经千年的风雨而生存到今天。

三兄弟神话,反映出纳西族极力与藏族、白族共同发展的愿望。他们认为只有居住在上方的藏族人无事,居住在下方的白族人安宁,居住在中央的纳西人也才能得到稳定。如果打乱了“三” 的结构,其中一个民族遭遇不测,必然会危及另外的民族,世间就不会太平。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45.jpg

从近代宗教流传的情况看,藏族地区主要流传藏传佛教,纳西族地区主要流传吸收了外文化因素的东巴教,白族地区主要流传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本主教。并且数种宗教又相互渗透和影响,最为明显的交错现象是大理白族地区的鸡足山宗教圣地,体现出几个民族数种宗教共存相生的情况。既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同时也混合着当地民族所信仰的传统宗教。居住中甸、德钦等地的藏族信徒到鸡足山朝拜,要途经丽江文峰寺取其打开鸡足山华首门的钥匙(宗教意义上的钥匙),三个民族在多元文化中成为环环相扣的锁链。

丽江壁画反映了儒释道杂糅的情况,既有藏传密宗的内容也有道教的画像。特别是从制作的艺术风格看,呈现出汉、藏白三个民族画法的特征,说明藏族、白族的文化对纳西族的渗透是多层面的。

纳西族在神话中把自己放在中间的位置,以协调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偏极端的两者当中,发挥着协调对立矛盾的作用。从纵向看,是天地交泰生下三个儿子,只有成为纳西族的二儿子承袭了祭天的传统;从横向看,纳西族在三兄弟中排行第二,处在易于协调兄弟间纠葛的位置。

神话中体现出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时空观念。从居住的空间位置而论,以上、中、下形式相连的地域群体是稳固的。以长幼的时间观念来看,由老大、老二、老三兄弟关系结成的社会团体是友好的。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48.jpg

二、以“三”为结构的文化意义


根据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中的 “三”所编织的神话记载三兄弟的父母从地上到天上往返三次,生下三兄弟,三个儿子同时说出三种语言,形成三个民族,住在三个地方。一系列的“三”组成既可以分割,又可以统一的结构。本文试图用(法)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法分解“三兄弟神话”,从不同层次的结构中找出同态矛盾和调节中心,看其矛盾双方如何通过调节机制保持统一,以巩固三个民族的整体结构。

把故事所叙述的崇忍利恩寻偶到儿子开始讲话的过程,分解为四个三角结构: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51.jpg

洪水以后,世上只剩下崇忍利恩,为了繁衍人类,他接受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之神的指教,上天娶妻。接受天父孜劳阿普的数次考验:孜劳阿普叫他在一天之内砍倒99 片森林,又在一天之内烧完99 片森林,在一天之内撒完 99 片土地的种子,在一天之内检回所有的种子……考验合格后,同意女儿衬恒褒白随崇忍利恩下凡人间。他们来到人间,过了三年,没有生育。寻偶和不育这时组成一对矛盾,寻偶是经过神灵的指点到天上去,而且属于自然行为;按照正常的情况,男女结成婚姻就应该生儿育女,但是出现了违反自然规律的不育情况,是文化行为。因为他们下凡人间远离了天神,不知天神的其他旨意,所以夫妻不育。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54.jpg

因为不育,派使者第二次到圣洁之天向天神求教,天神叫他们祭天,保持与天神的联系。人们遵照神意,举行祭天,天神才让人恢复了自然属性,生下三个儿子。不育与生育这时组成一对矛盾,不育是天神对人的限制,属文化范畴;生育是因为人类的自然属性得到恢复,两者中间由神灵加以控制和协调。但是生下的儿子不会讲话,还不算人类。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357.jpg

按照生育繁衍的自然规律,人类生下子女,到了一定时间,应该开口讲话。但是过了三年,三个儿子却不会说话,这又违反了人类发展的正常规律,这是文化的范畴。生育和不讲话组成一对矛盾,天神让人们恢复生育的自然属性,而生育以后又产生了与自然对立的不讲话。说明天神还在限制人类的成长,或者说人类的行为还不能完全符合神意,夫妻准备上天请教天神。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400.jpg

因为不讲话违背了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人类第三次上天求教于天神,天神叫他俩遵守男女的行事规矩及各自承担的职责,于是三个儿子才开口说话,规矩属于文化领域。人类遵守了天神的旨意,从不会讲话发展到开口讲话,从此才变成了真正的人类。不讲与讲话组成一对矛盾,不讲话是违背规律的文化现象,讲话是人类生长的自然过程,两者仍是由天神加以协调。但是同母所生的三兄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又悖于常理。故事把这种现象构想成是神意的安排,反映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纳西族想跻身于周国几个大民族之林,他们表现了图强的愿望:不管民族大小,居住何处,都是同一辈分的三兄弟,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先天的权威。坚信只要努力奋发,就能得到发展。

把四个三角关系重叠起来,由人类的自然属性、文化熏陶、神灵控制三者组成一个“人类发展的三角结构”。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403.jpg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是人的能力增强过程,而人类能力的增强经过了无数的教训和磨难。他们把这种艰辛生活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构置表达出来,创造了三次上天的挫折和坎坷以后才繁衍人类的神话故事。对高低、长幼等同态矛盾赋予文化的含义:认为高处占据地理上的优势,是圣洁之所,居住着神灵。低地受着高处的控制,是俗界,居住着人类。神灵在上控制人类的行为,掌握着人类发展的进程;而人类必须接受神灵的安排,否则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人类生下老大、老二、老三,三兄弟以长幼顺序排列,分别成为三个民族。寻偶、生育、讲话是人类正常的自然属性,由于神灵的控制而出现的反常情况是非自然的文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教训加以神化,把人的知识幻化为神灵的意愿,然后约束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为人类增长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经历。

“祭天”是当时纳西社会的需要,天是天神的居所,天父地母也就是衬恒褒白的父母,实际是纳西人的祖先。纳西族最重要的是要用祖先作为团结凝聚的旗帜,这是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远古社会,曾有一个历史阶段是女性的权力至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男性的权力逐渐超过女性的权力,男性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就求助于神灵的旨意推行 “男上女下”的社会规范。

从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看,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理性,有了理性,人类才产生了宗教和神灵。在一定程度上,是宗教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在人类发展三角结构当中,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由神灵加以转换和调整,体现了神意对人类的控制和影响,天神成了协调自然和文化的中介或是转换中心。


三、自然、神意和文化间的因果关系


现以表格呈现自然、神意和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406.jpg

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地看,洪水以后,崇忍利恩因为要繁衍人类上天向天神求妻,经过考验,天神同意女儿随之下凡人间。结果过了三年,没有生育,他们派狗和蝙蝠上天求教。天父母叫他们祭天,保持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因为祭了天,生下三个儿子。可过了三年不会说话,又派狗和蝙蝠上天求教,天父母叫他们遵守 “男在上,女在下〞的规矩。他们遵守神意,三个儿子开口说话。连锁的因果关系,符合人类思维的表述方式,是故事结构叙述的自然状态。

故事体现男权和女权之间的消长状况,首先是女方衬恒褒白的父母掌握着繁衍人类的权力,女方亲戚的权力最大;但又是天父母使男性的权力战胜了女性的权力,使三个兄弟的能力得到增强。而他们作为女方的亲属,在祭天中保留着自身的权威。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410.jpg

从竖列看,体现了人类文化演变层次。第一列:第一次上天是崇忍利恩亲自去,他虽然经受了磨难,在妻方家居住了一定的时间,但最终是以战胜女方刁难的结果,胜利回归。第二、三次仅是派狗和蝙蝠去。与亲自上天相比,崇忍利恩与天拉开了距离,他的地位或能力却得到加强,把神意变成自己的行动。第二列:首先是天神刁难,因为天神具有支配人类的权威,然后才允许崇忍利恩带走女儿。第二次是要求祭天,人类在下以屈从的形式向居于上方的天神祈求。第三次是叫人们遵守“男在上、女在下”的规矩,隐喻社会上女性的权力逐渐削弱,男性的权力逐渐增强,先是衬恒褒白的父母刁难末来的女婿,接着要求夫妻同时祭天,最后是男性占了上风。第三列:因为人类遵守了神意,自身的能力得到加强。先是男女结合,后来生育繁衍,最后儿子开口说话变成人类,中间经过无数的挫折,显示出马鞍式的发展进程。从世俗角度看,女性权力削弱,男性权力增强;从神性角度看,女方父母掌握着人类的命运,控制着人类的言行举止,透视出女性仍然占据优势的历史现象。

分析后不难看出第一列与第二列成反比例关系。人与天神在距离上渐渐疏远,但是神意却逐步强化。第二列与第三列成正比例关系,人类遵守神意的观念和行为增强,人自身的能力也随之加强。第一列和第三列之间成反比例关系,与天的实际距离越远,人的能力越增强。

微信图片_20230526144414.jpg

而“三” 的结构具有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的原因,编造神话者却把自己放在第二的位置,除了有居住中间的空间想象外,尚未找到更多的历史依据。单独依据地理位置来确定神话中兄弟的排行,很难说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清楚了人类发展的三角结构和图表中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分析纳西族把自己置于第二的深层文化内涵了。

神话在承认三兄弟的表象下,潜藏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坚毅精神,也显露了纳西族坎坷曲折的历史踪迹。故事以智慧表达出纳西族的发展过程、叙述了符合自身生存的文化背景,树立了对藏族和白族的亲和观念,创造出友好协调的气氛,由此作为民族发展的机制。纳西族先民只图在稳定的大环境中保存自身的本质,巩固自己的特点。他们强调多种格局,提倡各自图强,把所有多极文化表现纳入三兄弟的结构之中。

因为纳西族与藏族和白族保持着兄弟般的关系,并把对两个民族所采取的亲和观念付诸行动,所以纳西族在文化上保持着宽容的态度,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使纳西族的文化体现出多元的特点,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兴旺。


注:本文选自《习煜华纳西学论集》2009年版,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作者简介】习煜华(1949—2010),女,纳西族,丽江大研镇人,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丽江县政协委员。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后曾往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进修2年。从事翻译整理东巴经书和仪式记录工作,著《习煜华纳西学论集》,编著《东巴象形文异体字汇编》,参订《纳西东巴文——塞尔维亚语字典》,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文章来源:纳西话賨公众号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联系方式

座机电话:0888-5122377

联 系 人:13988892914(和女士)

邮箱:yushuizhai@163.com

联系方式

扫一扫、公众号

公 众 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