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湛
(选自丽江摄影机协会主编《丽江百年摄影》)
科举停止后,纳西族的秀才张文湛,因他具有真才实学,曾被云南省“学务处”特定选拔,即拟送往日本留学。前翰林院硕学、云南“学务处”总参议陈荣昌先生也写来亲笔信件,促其起行。可是张文湛婉谢坚辞,没有前往。
下面,把张文湛的为人性格及其大致经历略作介绍。
张文湛,字丽川,是清代纳西族军门张润之义子。他从小身体健康,人品英俊,在启蒙时代,即已爱书、爱画,敏悟过人。张军门的幕友纳西族名士李玉湛一见惊喜,备加赏识,而且情不自禁地说:“我名玉湛,愿他名文湛;我字韫川,愿他字丽川。”军门立即表示可意,这是张文湛小时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的故事。
后来,张文湛的学习更加勤奋,接受能力也特别强,表现一直很好。正当他日益求进之时,他的义父张润,由大理守营调补镇雄营参将,又被谪戍黑龙江。张氏家庭纠纷不已,致使张文湛没有立足余地,不能不自找出路。这时,他已十四、五岁,只好弃学从商,前往云南省西北部极边远的地方阿墩子(德钦)学做生意。阿墩子,在澜沧江上源峡谷丛山之间,四面雪山包围,少见阳光。居民多藏族,纳西族极少,张文湛大有举目无亲的感觉。但他一有闲空,随时念书,写字,作画,自我研摩,自我督促。因为那里距离四川边境盐井、巴塘等地不远,他曾遇见过浪迹游访、精通武术的异人,传授给他一些武艺、气功等技,而他更能举一反三,自我钻研和锻炼,具有飞檐走壁、力举千钧等本领。
张文湛花卉图,民国,纸本,立轴,长130厘米,宽48厘米。(丽江市博物馆藏)
没有多久,张军门遇赦归来,仍把文湛叫回丽江,让他跟良师读书。文湛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县考五场,府考五场,再到大理院考三场,场场出榜提选,他都没有落第,终于入上了学,成了一名秀才。
原先,张文湛是怎样成为张润的义子呢?他的真父名叫姚得胜,丽江县九河里人,出身农民,健壮勇敢。他到大理投入杜文秀部后,屡立战功,不断升迁,成为回民起义军中的一名将领。当回军与太平天国有一定联系后,因太平军受到挫折,石达开率部由江、湘入滇东要进四川。当时,姚得胜据守永北(永胜)一带,曾往接应石达开的部队。可是双方尚未会师,石军即在滇、川渡口失败,姚部仍回永北。1867—1868年,回民军调集各路数十万众进攻昆明,姚得胜就是当时“十八大司”之一(大司卫)。后因回军内部发生分裂,军事受挫,渐渐败退。而姚得胜仍在澄江孤军作战,未屈而死。姚妻杨氏,是丽江大研镇人,纳西族。
当回军元帅杜文秀服毒自杀后,姚得胜之妻和他的孩子,被丽江纳西族乡亲救了出来,并让他们逃回丽江。因早先张润和姚得胜互相熟识,张润就把姚得胜的孤儿、寡妇收留在自己的家里了。
当张文湛由秀才考举人时,试场在省会昆明。步行十八天路程,困难很多,可是他的信心却很大。而一到昆明,他就听到许多流言蜚语,最使他不安的一种说法是:“这届考场,要特别严查‘逆嗣’。”所谓‘逆嗣’,指的是父兄参加过回民起义活动的子弟。张文湛约略了解自己的实际身份,未免有所顾虑,情绪不太稳定,考试只是勉强应付,当然也逃脱不了落第的命运。
张文湛行书轴,民国,纸本,立轴,长122厘米,宽61厘米。(丽江市博物馆藏)
自此,张文湛坚决不愿争取科名显达,只想踏踏实实地多搞一些有用于世的东西。所以他一直安贫乐观,跟其母在村郊僻静之处,粗建几间住屋,设塾教书,长期培养青少年学生,引以谋活。张老师教学的主要课目是:历史、应用文、珠算、书法、绘画,让学生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有的愿意学诗,老师也给予分别辅导,加意培养。这在二十世纪初期边僻地区的背景来说是很先进的。并且先生的教学态度一贯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实效极大。有时学生们不自觉地携去他的字画诗作,他也不太严察追究。以身作则,数十年如一日,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有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
张文湛先生在书、画方面的成就也不小。他的书法,正、草、隶、篆,各有特点:正楷,专学唐代的欧阳询;行书,最象宋朝的米南宫体;隶书,深得汉时《华山碑》《曹全碑》的精神;篆书,直溯周、秦石刻笔意,心领神会,取法乎上。他的画,山水、人物、花鸟,样样擅长,而且特别爱画玲珑奇异的佳石。他的书室中也置有不少大小石山。他在每一幅字画上所落之款、所盖之章,从形体大小至左右位置,无不力求精当。
钱良骥写的《友石斋记》一文中,对于文湛先生的评价是:“……审乎时,而所以自处者甚决,坚如铁石,是其心也。所藏雪山二石,玲珑纤巧,攫雾奔云,张子爱而友之。遂名其斋曰‘友石’。情笃于石,不觉其好之酷!……”
张文湛书画作品(丽江市博物馆藏)
先生撰的“友石斋”联语曾有多副,仅记其中之一是:
多而不厌文为富,
老矣无能笔代耕。
张文湛先生在种种困难处境中能收得如上这些成就,究其因素,跟其贤母之相依为命、刻苦支持分不开的。先生的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教子一直从严,决不姑息。为了培养儿子成人,她曾不顾自我牺牲;为了尊重儿子的情操,她日夜劳动持家,共度艰苦生活;直到七、八岁的晚年,她仍尽力操作,缝缝补补,维持全家的整洁与和乐气氛。
在丽江纳西族中,关于张文湛先生的传说故事比较多,关于其整个家庭的传说故事也同样很多,这里仅附记纳西族著名书法家王协中撰写赠与张文湛先生的一副对联和另外一则艺林佳话如后:
奉母惜晨昏,征辟声名皆未事;
怡情有诗画,傥来富贵如浮云。
联语所概括的张文湛先生之处境同其思想抱负,紧密与他的时代和具体遭遇切实关联,决不是偶尔形成的。
张文湛书画作品(丽江市博物馆藏)
艺林佳话的内容是:
一九三六年,张文湛先生的丧事刚刚办毕,他的孝子们遵照其父亲遗嘱,送来给纳西族国画家周霖一只国画用的瓷水盂和一颗寿山石篆章,说:“先父告诉,这只水盂是早先一位汉族壁画家流落在丽江时,非常珍重地留赠给一个纳西族画家,切切嘱附:‘以后你也要把它传赠给学画而有成就的本地人物,并使之传赠下去,作为不断鼓励。’”又说:“先父从画师木×手里把这水盂接受过来,一真观察后辈,决定再把此盂传送周霖,望他继续努力。另外,还有一颗寿山石篆章,刻有‘江山助性情’五个字,是杜文秀曾经很欣赏的艺术品,一并持送周君留念。”
周霖画作上的“江山助性情”印鉴
据闻,周霖对于张文湛先生的这些遗物和遗言,感激涕零,深心铭记。周霖在青少年学画时期,就曾经常到张先生处领教。张先生逝世以后,那位丽江的书画裱装能手老鉴师也跟周霖交往频繁,因为鉴师的裱艺也是由张文湛先生精心培养出来的。他们之间的话题,往往涉及到张先生的书画与为人,从而流露非常尊崇的诚意。
的确,文湛先生的一生,是平凡而又极不平凡的一生啊!
一九八二年春于丽江
张文湛书法作品(选自《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
注:原文载赵银棠著《玉龙旧话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
【作者简介】赵银棠(1904-1993),女,字玉生,丽江古城光义街光碧巷人,纳西族第一个女诗人、女作家。1929年考进东陆大学攻读文史专业,毕业后在昆明及丽江的中小学任教,赴重庆参观学习,参加“边胞服务站丽江站”。解放后在鹤庆中学当教员,曾出席云南省作家协会召开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大理州第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落实政策后担任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丽江县图书馆顾问、丽江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丽江“玉泉诗社”社长、名誉会长等。著/编著《玉龙旧话》《鸡足山之行漫记》《纳西族诗选》《玉龙旧话新编》《雪影心声》等,曾获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创作奖”等奖,被收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传略》《中国文学大辞典》。
文章来源:纳西话賨公众号